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为湄潭茶产业注入的精神气场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为湄潭茶产业注入的精神气场

  湄潭茶产业系列报道之④它保留下来了,便是弥足珍贵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为湄潭茶产业注入的精神气场

  湄潭,是一个县级城市,拥有两座茶专业博物馆:贵州茶生态博物馆、中国茶工业博物馆,这在全国近千个产茶县里是绝无仅有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全国各优茶产业的兴起,茶文化也由普及成时尚,茶旅融合新兴业态的形成,各地或由政府或由品牌龙头企业兴建茶专业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几年前由中国茶叶博物馆发起成立的全国茶叶博物馆联盟时有过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茶专业博物馆有60-70家。绝大多数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展板的翻版,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的发现开始,到唐、宋、元、明、清的茶事历史,稍有不同的是加上一个当地茶文化历史故事的篇章,由于学术性不高,作为景观已是牵强附会,很难成为城市或者区域的文化地标。

  为配套中国茶城而建的贵州茶生态博物馆,亦属于中国茶文化历史+贵州茶文化历史+湄潭茶文化历史的通俗版本的茶专业博物馆。  

  真正呈现湄潭茶文化历史,显示湄潭茶文化精神气场的是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历史选择了湄潭,湄潭选择了茶,没有一个地方的历史会像湄潭这样承载着光复茶产业的国家与民族的使命,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民国政府中央实验茶场,国立浙江大学先后落户和西迁至湄潭,使这座宁静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中国的科教重镇和茶叶研究推广中心。这是中国茶叶科研及中国现代茶叶加工工业的里程碑式的起点。在中国茶叶历史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湄潭这样汇聚了像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等这么多重量级茶业专家。在利用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为茶业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这里是现代茶业科技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现代茶业科技史上的许多重大科技命题开创和发端于此,取得了不少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起着引领现代茶业科技的作用”。著名茶文化专家姚国坤先生是这样评价的。

  1939年,及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薄薄的一片茶叶,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国土兴复的希冀,为筹集更多的抗战经费,一代茶人担负起了推兴华茶的重任,在湄江边,依城的象山顶上,当年栽下的那一片茶园仍在,象山脚下的湄江江畔的中央实验茶场的旧址仍在。  

  

  中央实验茶场的旧址,包括管理用房的办公场所和实验茶场加工厂。中央实验茶场加工厂于1949年改造为湄潭茶厂,中国茶工业博物馆就是在湄潭茶厂原址兴建,5年前,在时任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先生陪同下参观过湄潭茶厂的旧址,彼时,已经停止生产的湄潭茶厂,一副荒废破落景象,可周开迅先生指着披着历史尘埃与斑驳的锈迹斑斑的一台台机器说,这一些都是历史文物啦!正计划筹建一个茶工业遗址博物馆!  

 

  五年后再一次伫立在这一幢幢古老的建筑前,一切都已次序井然,一砖一瓦,却不说那一台台排列在制茶工业流程中的代表了我国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历史的制茶机器,甚至连墙上的革命口号标语,无不成了弥足珍贵的庞大茶文物体系。湄潭现代茶工业,八十多年,历史全在这里,荣耀在这里,曲折与传奇的故事都在这里!构成殿堂式的朝圣,便是博物馆的魅力!  

  它保留下来了,是湄潭人为中国乃至世界茶工业革命文明留下了可以见证历史的文物与实物。

  它保留下来了,是湄潭茶产业、茶文化的珍贵历史遗产!湄潭的做法值得全国茶界学习。

  它保留下来了,已任湄潭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周开迅是湄潭茶文化建设的开拓者和守护神,如不是他的疾声呼吁,并先知先觉地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措施,就没有了今天的中国茶工业博物馆。中国现代茶加工工业,早于1949年,甚至在1949年同时及稍后设立的茶叶加工厂在全国有不少之处,他们要么仍躺在历史的尘埃中,要么被拆了,或正被拆,将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湄潭是幸运的,湄潭的政府不仅抓住了文化这个软实力,而且在文脉的传承中使茶产业有了历史文化的深度,与产业基础规模的广度相结合,构筑了独一无二的湄潭茶产业的独特的精神气场,造就了一个真正的茶文化城市,一个可看、可望、可思的圣地茶世界!  

  作者孙状云系茗边头条、《茶讯》创始人、主编,中国发展研究院农业农村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研究员。